今日来直播-全天24小时在线直播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
足球直播内容

博比-查尔顿VS丹尼斯-劳:曼联双圣今仍在,犹记当年焕光彩

发布时间:

最近这些年,每到曼联的主场比赛日,看台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白发苍苍的长者,他们代表着红魔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荣光。这其中老爵爷是最常露面的人,而当另一些传奇现身的时候,看台上也会响起经久不息的欢呼声,比如博比-查尔顿和丹尼斯-劳。

目前两人都已过耄耋之年,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曼联辉煌岁月的代表人物,也是著名的三圣之二。由于贝斯特是两人晚辈,而且去世较早,在现如今曼联球迷的心中,查尔顿和劳的身影更加明晰一些,他们是红色车辙继往开来的见证人。

一.二战后的“巴斯比宝贝”与慕尼黑空难

众所周知,英格兰足坛盛行所谓的“BOSS文化”,球队的主教练权利极大,事无巨细地掌管一切,并非只是单纯地带队训练及参加比赛。久而久之,他们在队内建立了极高的威望,甚至会被外界称之为“教父”。

对于那些直到今天还享誉世界的英格兰豪门来说,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代目教父,马特-巴斯比之于曼联就是这样的人物。他在1945年就成为了球队的主帅,那时全世界还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,不过红魔的重生也就从此刻开始。

巴斯比极其重视本队的青训,希望通过自己培养的球员打江山,而不是依靠雇佣军与对手周旋。大约从1949年开始,曼联陆续出现了多位18-20岁的天才小将,他们撑起了战后红魔的一片天。

这样的势头一直持续到1956年前后,人才井喷的势头丝毫没有衰减,像罗杰-拜恩、邓肯-爱德华兹和博比-查尔顿等人,已经成为了球队的栋梁之才,球队的成绩也节节攀升。

在1958年之前,曼联在50年代已经拿到了3次顶级联赛的冠军,1957年的欧冠甚至闯进了半决赛,距离掀翻巅峰皇马也只有一场球的差距。更让人欣喜的是,此时球队除了汤米-泰勒等个例,核心班底都是球队青训出品的红小鬼,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“巴斯比宝贝”。

毫不夸张地说,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,以这批孩子为班底的曼联,已经跻身当时英格兰乃至全欧洲最出色的俱乐部之列,也是最有可能撼动皇马欧冠霸权的球队之一。

而且巴斯比很有远见,从欧洲冠军杯诞生之初他就很重视这项比赛,尽管英足总频繁设置障碍,一些英甲联赛的豪门球队也显得意兴阑珊,但巴斯比却坚持让球队远征欧洲,是英格兰第一支参加这项比赛的球队。

当时的民航业还在起步阶段,坐飞机去欧洲各地打比赛成本很高,但巴斯比却宁愿花费高价,也要让球员们尽可能便利地穿梭于欧洲各地,最终却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。 

1957-58赛季,他们又一次在欧冠中高歌猛进,时间来到1958年2月初,他们为了去贝尔格莱德参加8强比赛,再一次选择乘坐飞机,因为国内赛程密集,他们不能在路上耽误太多时间,可供选择的班机也就屈指可数了。

后来他们在客场3比3战平了对手,连续第二年闯进了欧冠半决赛,但他们中的很多人,却没能活着回到曼彻斯特。关于慕尼黑空难的细节,球迷们应当都有所耳闻,笔者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球队具体的减员情况。

当时的飞机上一共有17名曼联一线队成员,加上主帅巴斯比,空难之后有8名球员丧生(包含后来在医院去世的),巴斯比也身负重伤,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。

这8人中有7名都算是曼联的常备主力球员,即便位置没有那么牢固,至少也是重要的轮换。这其中汤米-泰勒、邓肯-爱德华兹、罗杰-拜恩是球队的核心中轴线,损失了这三个人无异于釜底抽薪,任何球队都没法承受这样的打击。

幸存的9名球员中,有2人此生再也没有回归赛场,而他们也都是当时球队的主力成员。受伤比较轻的核心球员有博比-查尔顿、哈里-格雷格以及比尔-福克斯,他们在空难之后不久陆续回归了赛场,成为了重建期的支柱球员。

除了几名关键球员幸免于难之外,红魔的教练组最终也得以保全,巴斯比大约在半年后重新站了起来,并且克服困难重新拿起了教鞭。助教吉米-墨菲因为身兼威尔士代表队主帅一职,空难前一天要率队踢世界杯预选赛,所以没有随队出征;红魔重建的早期,他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。

二.挖来丹尼斯-劳标志着红魔重生的开端

遇到如此重大的灾难,很多球队可能无力东山再起,1949年的都灵队就是典型,直到70年后的今天,他们都无法寻回曾经的荣光,早已沦为意甲的中游球队。

但巴斯比坚韧的信念是常人难以想象的,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殒命,悲伤之余他却始终认为,拿到冠军(特别是欧冠冠军)才是告慰亡灵的最好方式。

不过重生之路显然非常艰难,头几年球队一蹶不振,也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培养出一批精英,所以必须要去转会市场上碰碰运气。在1962年春夏之交的时候,一个机会出现在了巴斯比的面前。

当时年仅22岁的丹尼斯-劳已经成名3年,在英格兰联赛展现出了顶尖射手的特质之后,迅速被财大气粗的意甲球队挖走。但当时英国球员很难适应亚平宁半岛的链式防守体系(人盯人+自由人),即便强如格里夫斯和丹尼斯-劳,都在踢了几个月之后就想回国了。

尽管劳早年是在曼城踢出名堂,但当时的他一心想逃回英国(防止再被卖到其他意甲球队),所以能迅速找到下家是关键;曼联主帅巴斯比和利物浦主帅香克利同时看上了他,可以说他就是当时姆巴佩级别的人物,属于兵家必争的少年天才。

不过当时曼联再差也是顶级联赛球队,财力上也更雄厚一些;香克利的球队常年徘徊在二级联赛而且囊中羞涩,虽然劳就是他在哈镇发掘的天才,但没有钱在那时也举步维艰。

最终巴斯比为劳掏出了11万5千英镑的转会费,创造了当时英国足坛的纪录。这个价格放在今天也很好类比,如果哈里-凯恩加盟曼联,红魔至少要掏出1.5亿英镑,每个时代英国的顶级球星都是稀缺资源。

巨星的到来标志着球队野心的释放,也宣告了红魔重生的开端,巴斯比要再度打造一支星光熠熠的王者之师。

三.“神圣三位一体”时代来临,双圣地位突出

1962-63赛季,也就是劳加盟红魔的第一年,他们就收获了足总杯的冠军,也是慕尼黑空难之后的首冠。不过直到1964年,18岁的乔治-贝斯特成为一线队主力,曼联才真正走上了复兴之路。

1964-65赛季,27岁的查尔顿、24岁的老和18岁的贝斯特三剑合璧,但在当时场上的分工来看,贝斯特还只能算是小弟。虽然他的能力极其突出属于罕见的天才,但两位老大哥也不是等闲之辈。 

在三人都处于巅峰期的时候,贝斯特更多还是活动在边路,利用惊人的盘带能力撕开防线,进而创造出得分机会。但这种顶级爆点在任何时代都只是攻城利器,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人物。

当时球队的头牌是如日中天的博比-查尔顿,他的位置就类似今天的梅西,处在正印中锋身后,拖后中场之前,球队攻击线上的活要一肩挑,属于掌控球权并完成分配的核心。

查尔顿有两项能力异常突出,其一是持球推进的穿透力,他往往能在己方很深的位置接球,通过个人的盘带刺破对手的中路防线,让对手看似坚不可摧的中部堡垒露出破绽,在做下一步处理之前,形势一般就豁然开朗了。

其二是出众的远距离得分能力,在他那个年代,远射高手还不算多,因为皮球材质很硬,球鞋也比较笨重,往往只能依靠正脚背硬抽发力,没有飘忽的路线很难攻破门将的十指关。

丹尼斯-劳是球队的二当家,也是当仁不让的头号射手。他属于脚下技术极为突出的全能前锋,这种类型的球星不过分依赖中场的输送,依靠个人能力就能在对方的三十米防区找到机会。如今的足坛很难找到技术像他这么细腻的中锋球员,更多的人会在身体和意识方便强化,美感上便有了一定的缺失。

劳在1964年曾经单赛季打进46球,时至今日依然是曼联的历史纪录,后来者们无论是黑风双煞、鲁尼、C罗还是范佩西,都无法比肩他的神迹,从目前来看这一纪录的是生命力依旧很强。

在三圣的黄金岁月中,红魔不仅重夺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,还在1968年拿到了英格兰球队的第一座欧冠奖杯,此时距离慕尼黑空难正好过去了10年。在夺冠的那一瞬间,不知道马特-巴斯比心中,会泛起怎样的波澜。

不过这座欧冠奖杯也成了巴斯比时代的“最后一舞”,后来年过30的查尔顿状态迅速下滑,丹尼斯-劳也因为膝盖的伤势苦苦挣扎,进球效率没法跟前几年相提并论。往后的两三年,球队几乎靠着贝斯特一人苦苦支撑,自然无力重现之前的辉煌。

四.辉煌之后双圣与红魔的缘分之异

1973年,37岁的博比-查尔顿离开了曼联,虽然没有立刻退役,但在普雷斯顿扮演教练兼职球员的角色,也接近于归隐了。在其后的几十年中,他虽然没在红魔担任过具体的决策职务,但始终都是球队的形象大使级人物,每逢球队的重要场合,我们都能看到查尔顿老爷子的身影。 

相比之下,同在1973年离开红魔的丹尼斯-劳,情况就显得复杂一些。上文提到他是在曼城时期声名鹊起的,所以在离开红魔之后他选择落叶归根,又在曼城踢了1年才退役。

这本身倒没有激起红魔球迷的怨恨情绪,但不巧的是那个赛季曼联堕入谷底,长期徘徊在降级区附近;在赛季末段的曼彻斯特德比中,劳还打进了1球,虽然经过事后考证,此球并不是红魔降级的决定性因素,但很多球迷无法接受这样“直接”的背叛。

在后来将近30年的时间中,红魔方面对此耿耿于怀,大约在2002年前后,他们终于选择释怀,丹尼斯-劳也被重新请回了老特拉福德,共同追忆过去的荣光。

如今80岁的劳和83岁的查尔顿都还健在,时常也会出现在了梦剧场的看台之上。不知道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,下次再看到两人的身影,内心深处会不会泛起一丝涟漪呢?

(ston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