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:现在有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,3000万学生踢球
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今年4月,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、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,随着时代发展,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正变得多元化,而教育系统将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。与此同时,学校体育教学也将发生很大变化,体育竞赛将成为带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。
从198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《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》至今,普通高校用体教结合的方式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已经进行了30多年。王登峰告诉记者,这项工作开始时主要是为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培养人才,而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“以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主要通过体育系统培养。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,很多运动员在退役后存在安置问题。20世纪80年代,开始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,但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为了(选拔队员)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。之前在教育系统根本就不搞比赛,没有高水平运动员。体育是什么?就是跑跑跳跳,身体别太差了,运动技能学校根本就不教,也没有正规比赛。”王登峰说。
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,我国高校培养的运动员除了在世界大运会上屡创佳绩,也涌现出了王宇、胡凯、刘天佑、曹逸飞等名将,近年来还有部分大学生球员通过选秀进入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(CBA)。用王登峰的话说:“从这个角度来看,今天高水平运动队扮演的角色也在改变。不仅仅是体育系统这一套,事实证明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路也能走通。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改变,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人才的通道也变宽了。”
在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之后,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将随之改变,大刀阔斧的学校体育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。“过去的中国学校体育不注重教会运动技能,健康知识也教不全,基本运动技能好多都废了。”王登峰表示,将来的教改,会把这些遗失的技能重新拾起来。
通过体育课要学会什么呢?这包括健康知识、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。再一个就是勤练,我们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,把过去只针对少数学生的课余训练体系恢复起来,面向所有学生。”
“然后常赛,让竞赛常态化。过去我们说要办高水平运动队,因为平时没有比赛,每年学校的一个运动会也只不过那么有限的几个人参加,其余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的兴趣。”
王登峰打比方说,如同学数学要背乘法口诀,上学就得打体育比赛。“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号召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,而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只有通过竞赛才能发挥出来。如果没有竞赛,就没有可能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。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没有体育比赛,那意味着教育是不完整的。”
据王登峰介绍,今后的体育课教材包括三本,第一本是健康知识,涵盖了营养膳食、按时作息等方面的内容,如果体育老师教不了,可以通过视频教学。第二本是基本运动技能,包括跑步要注意什么等,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做成视频。
“第三本是专项运动技能,这就要因人而异、因校而异。第一本和第二本必修,第三本选修,让孩子从足球、篮球等项目中选出几样,如果都会了,勤练和常赛就都不成问题了。”王登峰认为,要想实现学校体育课的改革,必须加强师资建设、教材建设、场地设施建设。与此同时,还要打造学校的竞赛体系。
“比如在校内联赛的基础上,我们可以进行校际比赛,进而举行县区、市级、省级的比赛,比赛打完我们可以从中选拔出最佳阵容。”
根据王登峰勾勒的蓝图,一旦体系搭建完毕,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涌现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“拿足球来讲,我们现在是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,3000万的学生踢球,每年都从中选拔各个组别的全国最佳阵容、全省最佳、市级最佳……这一级一级上来,会不出人才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