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向这位“败军之将”,要了记者生涯中唯一的签名
作者:白国华
来源:公众号白国华(ID:baiguohua-football),本文已授权转载
81岁的高丰文,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。
看过高丰文执教的人,应该都是40岁往上的“中老年”球迷了。
高老逝世以后,我看一些球迷评论。
“可惜了,从延边出来的名宿。”
“高准翼是不是他儿子?”
纠正一下,高丰文不是高仲勋……
对于我来说,高丰文和他的国家队来说,是一个特殊的存在。因为1989年正是我开始看球的时候,看到的第一支国家队,就是高家军。
2003年,我刚出来当记者的时候,在清远采访,刚好是高指导带领高丰文足校的队伍来集训,我找了个时间去采访他。
与其说是采访,不如说是“圆梦”。
他比我大40岁,他当然不清楚,他当年带领的国家队会用一种悲剧的方式给一个10岁的少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采访完以后,我让他留下了一个签名,这应该是我这么多年记者生涯中个人唯一要的一个签名。回家以后,我把这个签名送给了我的父亲。
对于从50年代就开始看球的父亲来说,高丰文那届国家队未必有特殊的含义,但是拿着这个签名,我的父亲还是若有所思:“那一届国家队,还真是可惜了……”
2019年,我写了一篇文章《梅州足球三十年》,这是我足球记者生涯中最喜欢的报道之一,而勾起我的创作意图的,恰好就是1989年这个年份,那一届国家队中,来自梅州有四名国脚,谢育新、张小文、郭亿军和伍文兵,而他们又都来自梅州兴宁。
同一届国家队,一个县,四名国脚,这是梅州足球最后的辉煌,加上麦超、吴群立、那也是广东足球最后的辉煌。
追根溯源,还得感激当年高指导的国家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中国足球,从来不乏“败军之将”。
高丰文,就是这样的一个“败军之将”,1989年,他率领的中国国家队在新加坡的狮城六强决战中,遭遇著名的“黑色三分钟”,一年后,在北京的亚运会上,中国队又被泰国队爆冷,挡在四强之外。
这两场败仗,让高丰文1987年率领国家队进入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史无前例的功绩,黯然无光。
就差三分钟,高丰文就能带领中国队进入世界杯,加之此前奥运会的突破,高丰文几乎可以成为中国足球教练第一人,然而,天堂地狱仅仅一线之间。
亚运会失利以后,高丰文离开国家队,时年51岁。
关于高丰文1987、1989、1990年,奥运会、世界杯、亚运会这三大战役的跌宕起伏,功过得失,我不想费笔墨去多写,毕竟余生也晚,后生小子去说当年之事,那是不尊重历史,不过,恰好手头有资料,所以我把当时的一些报道摘录了下来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。
我们这些30年前开始入坑的球迷可能跟现在的球迷不太一样,当年能看到的比赛非常有限,比赛是窗户,相关的文字报道才是大门。
如今看这些文字,最大的感受是,我们同呼吸,共命运,休戚相关,荣誉与共,肝胆相照,提携前行。
中国足球那时穷,但穷得有骨气;
中国足球那时弱,但仍然有志气;
中国足球那时被人骂,但人们只是恨铁不成钢;
但冷眼与嘲笑,并非舆论的主流……
两个黑色X分钟以后,人民日报汪大昭先生的文章《恶梦醒来是早晨》,这个题目,我至今仍然记得。
高丰文亚运会失利以后,作为败军之将,唯一的结局当然是下课。
下课以后,他每天按时到中国队那间小小的办公室上班,主要的工作是写作,他把自己执教中国队四年的感受、成功与失败、胜利与挫折写出来,尤其许多赛场之外的事情,球迷以至上级领导和广大同行所不知道的、所想知道的,都要写出来。
这就是后来高丰文的那本书《我这四年》。
谁来接任高丰文出任国家队主帅?
1991年,中国足协在国家队主帅人选上进行了破天荒的一次竞选,史称“昆明竞选”。候选人包括王后军、李应发、刘国江、戚务生和徐根宝,最终时任国奥主帅的徐根宝高票胜出。
而高丰文则出任过国家队教练委员会成员,在最后一次回忆上,高丰文突然提出发言的要求,只可惜,他刚举完手说:“我说几句”,足协的领导人就从会议桌正中的位置上站了起来向场外走起,会议的主持人只能以“会议已经结束”为理由,拒绝了高丰文的发言要求。
高票胜出的徐根宝最终也没有走上国家队主帅的位置,1992年1月,他率领的国奥队,在吉隆坡,最后一场和韩国队的比赛中,遭遇黑色九分钟,无缘巴塞罗那奥运会。
又是一名“败军之将”……
败军之将,不足言勇,于是徐根宝国家队主帅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撸掉了。
这个故事,后来又上演了一次,主角是英国人霍顿。霍师傅本来带的是中国国家队,表现不错,于是中国足协得陇望蜀,让他能者多劳,去带领国奥队,结果在巴林麦那麦,输球的国奥队无缘2000年悉尼奥运会,霍顿的国奥主帅和国家队主帅职务,也一起被撸掉。
高丰文、徐根宝,其时教练届的一时瑜亮,谁也不服输,但在国字号的位置上,他们同病相怜。
但职业化开始以后,两人选择的道路不一样。
徐根宝在职业俱乐部建功立业,而高丰文则没有接受职业俱乐部的邀请,而是直接开办了高丰文足球学校。
而徐根宝最终也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青训——高丰文足球学校的代表作是陈涛,而徐根宝足球学校的代表作是武磊,只不过,在东北的大地上,高丰文举步维艰,而在上海滩,徐根宝苦尽甘来。
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训,原因很简单:
中国足球的问题,根子在青训;
中国足球的未来,也只能在青训。
当年他们互不服气,然后同病相怜,最终殊途同归。
但未来究竟会怎样,高老已经看不到了。
希望他在天堂,过得愉快,也许那里的时间是停止的,不再有小时、分钟、秒了。
END